12/24/2016

身份認同:淺談李安執導之家庭倫理電影

電影《推手》的小插曲,廚藝老師把「油飯」講成「油換」,引來全場一陣哄堂大笑,依據口音推斷,廚藝老師的母語並非華語。
李安早期執導的電影《推手》、《喜宴》以及《飲食男女》,被其稱作「父親三部曲」(Father-Knows-Best Trilogy),是李安經過長時間的筆耕,從他的生命經驗以及文化矛盾中著手,先後出現了三部以家庭為核心的電影。

從《推手》及《喜宴》中,不難看出李安在電影裡表達的「西方觀點」對「中華文化」的衝擊與省思,還有三部電影中父親和子女之間的關係,但這些都僅僅是整體敘事的表層結構,若是稍微深入探究,亦可了解角色之間如何透過父權體制相互影響,除了上述較為直觀的表現,要理解影像外的敘事,理解李安本人的價值觀及身分認同,這三部電影作品絕對是必看之選。

李安的家庭是1949年後的「中國移民」,也就是俗稱的「外省家庭」,其父親李昇是一位教師,曾經擔任台南二中、台南一中的校長,做為「中華民國教育體制的一環」,秉持著儒家的教育理念,強調威權與服從,身為教師,對李安又寄予了相當大的期望。

李安在屏東潮州出生,受過中華民國教育,求學過程的表現一直不如父親所期待,最後竟然還踏入了影劇圈,這在當時對身為老師的父親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恥辱。李安在二十三歲時前往美國求學,在美國又經歷了十多年的外來者身份,身份的轉變使他電影中所描繪的事物游移在中國、台灣、美國這三者之間。

要了解台島的歷史與族群的身份認同,就必須了解台島這幾百年來經歷過多個國家殖民統治的歷史。中華文化及其教育體制,隨著中華民國政權於國共戰爭後(1949年)敗逃到台島。台島在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後,再度歷經政治、經濟及文化上的一連串衝擊與洗清,而當時的台灣人原本生活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,隨後又面對突如其來的體制轉變,於是難以建立自身族群的認同,迄今各族群也依然存在著文化斷層。

時至今日,中華民國也依舊對外宣稱自己才是以中國為名(ROC)的正統政權,70年來亦不斷透過血統論及文化教育告訴群眾「我們都是中華民族」,台島的文化都屬於「中華文化」,沒有「中華文化」,台灣就什麼也不剩的「單一民族思想」。

回到這個被稱為「華人導演」、「台灣導演」的李安,其執導的電影亦有相當多的部分建構在尋找自我認同上。

《推手》是李安執導的首部作品(但劇本出現在《喜宴》之後),電影之所以會取名「推手」,不只是主角父親是太極拳師傅(朱爸),太極拳法是以陰陽調和為內涵的中國武術,暗喻了劇中父親與美國兒媳之間的摩擦以及後續所衍生的各種問題,表現出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相互競爭、磨合與依存。

李安的第二部電影《喜宴》是與馮光遠所共同編劇,劇中許多對白來自於李安的真實生活經驗,李安本人也首度在電影中露面。電影中這位台裔美籍的男主角(高偉同)是位男同志,他對父母隱藏自己的性向,一直到父母親臨美國催婚、逼婚,最後竟在伴侶(Simon)的驅使之下妥協,在美國和一位中國籍女子(顧威威)結了婚。結婚不僅為了能對父母有個交待,也使得那位在美國無依無靠的中國籍女子擁有綠卡。

李安透過「國籍」做了一個不顯眼的政治諷刺,除了傳達儒家思想對於個人主體性的桎梏,同時亦傳遞了自己的「身份認同」。

在《飲食男女》中,作為家庭核心成員的父親(朱爸),是圓山飯店的大廚,其妻子早已不在人世,每天面對的就是自己的三個女兒。燒菜當然是這位父親的拿手絕活,松鼠魚、火爆雙脆、蟹粉湯包⋯電影開頭即是一長串父親燒菜技法的呈現。

李安透過引以為傲的「中華飲食文化」去構築電影中每個角色的情感表現,整部電影以最重要的生理需求之一 — 「吃」做為家庭的核心,畫面中滿桌出色的菜餚將所有小故事串在一起;女兒們每每在飯桌上正襟危坐地向其他家庭成員「報告」自己的關於「感情」的未來計劃,整個電影敘事再透過這些「計劃」延伸。

「雖然在我心裡我認為我是個道地的中國人,但我還是有認同問題。我們(來自大陸的台灣人)是飄盪不已的,我也不知道這樣的身份歸屬於何處。」— 李安(2005)《光影言語》,P.290

李安的電影所選用的主要角色,咬字間都帶有濃重的普通話腔調,這個腔調來自於1949後移民台灣的家庭,為了滿足這樣的情境,電影中的角色身份只圍繞在「49移民」、「中國人」與「美國人」,除了由演員本身的背景看出,亦不難發現即便是平常不會使用如此腔調的楊貴媚,或是身為Atayal的高金素梅,都不得不使用這樣的口音演出,雖然仍有少許片段會出現其它腔調跟語言,但看上去都只是刻意安排的陪襯。因為電影所呈現的是李安的視角、李安的世界,他的電影所敘事的從來就不是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情感與認同,而是對於認同的徬徨與追尋。

「那種思緒是隨著國民黨政權來台,整個中華文化影響了台灣和社會結構。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,無法真的擺脫掉它」— 李安 (2005)《光影言語》,P.288

做為一個隨著中華民國政權來到台灣的移民家庭,與長時間身處美國的「外地人」,李安在電影中試圖建立自身與中國的連結,並透過「西方觀點」與「中華文化」間的相互對抗與對話找尋平衡點,或許是為改變「中華文化」為人所詬病的部分,亦或許是想以一個華人(中國人)導演的身份,向世界喊話。

*註1:楊貴媚在《飲食男女》中飾演大姊,高金素梅在《喜宴》中飾演中國籍女子顧威威。

---

參考文獻: 白睿文(2007)。光影言語-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/初版 P.284-P.318
柯瑋妮(2009)。看懂李安-第一本從西方觀點剖析李安專書/初版
張靚蓓 編著(2002)。十年一覺電影夢/初版
葉基固(2012)。李安電影的境語表達-從文本、文化到跨文化/初版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